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东北亚学院朝鲜语专业 2015级 张羡一
(1)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对我的影响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前,我的大学生活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度过的。回首看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呈现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一年级时,除了学习专业课,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在自己的爱好和校园活动上,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短板,虽然我在专业课上没有出彩的表现,但我并不为此感到后悔,因为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学二年级时,我开始将重心向专业课的学习转移。我不断锻炼自己专心学习的能力,为我今后备考研究生在学习习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得在工作和学习之间保持艰难的平衡,这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也是我能在研究生考试中胜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大三开始,我逐步明确了自己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并着手准备复旦国关的研究生考试。这真的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精读了大量专业书,并在学习方法上实现了质的提升。
(2)考研的前期准备、及专业院校选择
一、为何考研?
我们需要弄清自己考研的动机。这显然也不是个困难的问题,“人往高处走”,“名校情结”,我们很容易能找到一个解释自己继续深造的理由,但问题是,你的动机足够坚定和强烈吗?因为在接下来的承受巨大身心压力的一年甚至两年时间里,你的动机可能会是支撑你走下去的主要动力。因此,我的建议是,最好为自己树立更高一点的目标,孜孜以求。
二、如何选专业
我选择专业时首先思考的是:是否要继续使用韩语?我选择国际关系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并没有放弃韩语,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利用它,甚至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其次,则需要对目标专业的备考难度进行大致评估。一般而言,各位最终决定考研并着手准备,备考的时间平均在9个月。备考时间决定了我们的上限,我首先排除了包含数学的所有专业,同时结合自己在世界史、政治学方面的基础,最终选择了国际关系。
最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而我选则国关的初衷之一就是:中国正前所未有的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周边外交又在我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首要地位,政府部门对相关智库、科研人员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三、如何择校
“你可以给这所学校什么?”也就是你报考该专业有哪些优势?毕竟这是复试时教授最关心的问题。需要结合你大学的经历和爱好,想好自身的优势。
“学校可以给你什么?”也就是你可以通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获得什么。对于希望硕士毕业后就业的同学,学校的区位可能是你需要优先考虑的,你就读大学所在的城市很有可能就是你未来工作的城市;同时,一线城市自然有更多机会。而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尽量向你目标专业的国内顶尖院校靠拢,无论是硕博连读还是出国读博,下面的路将会更好走。有志于学术的同学,还是要有那么一点野心。
而目标确定之后,就请“心系一处,守口如瓶”,直到汗水结出果实,那时,你可以带着几分憧憬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3)如何备考?
我认为本部分关于读书、笔记、答题的方法是国关类专业、乃至文科类专业考生都可以借鉴、参考的。
一、政治和英语:
公共课的重要性经常被人忽视,但有志于名校的同学还是要保证自己不存在任何短板。应该每天都保证一定时间的学习,切不可丢掉做题手感,尤其是英语。尽早开始准备。我建议即使是文科生,最迟在9月份就要着手复习政治,每天晚上一至两小时即可,后期可酌情增加时间。可在考试前稍作训练,练习分点作答,以适应考试节奏。
二、专业课部分:
1.读书:
专业课的学习在备考的各个阶段都是重中之重,动辄就能有30甚至40分的分差。我的时间分配是:十二月之前,我白天的时间除去零碎时间记单词,其余全部用来学专业课,晚上分配给政治英语,同时回顾专业课。
不少跨专业的同学问我如何看书,这的确是入门阶段的一个关键问题。我的建议是:先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本书,也就是掌握其基本框架、大致涵盖了哪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拿到一本书就开始做非常详细的笔记,这样做的弊端是:读书的效率低,笔记的质量肯定也不高,因为你看到的都只是孤立的知识点。
2.笔记:
基于上面的书目,你需要形成一份笔记,这是你中后期背诵、答题的基础,也是整个备考环节的重中之重。下面谈一下记笔记的方法:笔记建议做成电子版。优质的笔记不是一遍就能完成的,随着你对知识理解的深入需要反复修改,补充。
实现笔记的“答案化”、“结构化”——这是记笔记的核心方法,同样是答题的基本方法。你的笔记最终是要转化为答案的,因此务必细化、拆分每一个知识点。
“去文学化”的表述,语言凝练,不掺杂个人感情色彩。比如,书上的原话是“法国对大陆实施封锁政策最终未能实现从经济上摧毁英国的目的”——而你要将其概括为“该政策最终失败”。暑假是整理笔记的最好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十月份左右完成笔记,打印出来;后期在背书时会对知识有新的理解,因此再进行补充和修改也是正常的。
3.背书:
在前期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尽早开始背。我从国庆节开始背第一轮,总共反复了十遍左右,越到后期越熟练。建议开始背诵之前先用几天时间熟悉自己的笔记。
我的记忆规律是:A、A、AB、B、BC。即每天上午记忆Part A,下午回顾记忆Part A,第二天上午重复Part A的同时记忆Part B,下午反复Part B依次类推。不要试图把每一句原话都记下来,当然关即按内容除外。记忆关键词句,可以提高效率,减轻负担。
事实型要点(factual points)的重要性大于描述型要点(descriptive points)。换言之,前者较为固定,不可被替代;后者则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如威尔逊十四点的具体内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大致内容属于事实型要点,需要较高的记忆精度(但不是说所有条约都得记得一字不落啦);而对二者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切入点可以有很多,因此属于描述型要点。后期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主要回顾事实型要点。
建议背书时多动笔。一是可以避免走神,二是可以简单画一下历史的时间轴和理论的逻辑链加强印象,三是防止提笔忘字,尤其是“媾和、斡旋、觊觎”这样的字,细节定成败。
4.训练与答题:
笔记和背书是基础性工作,属于知识输入,大概占七成,另外三成则属于应试技巧,它保证我们可以有效地输出知识,并将所学转化为可观的分数。
从最基本的做起:“为你的试卷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以最简洁,最客观的语言呈现答案,不说废话,“去文学化”。注意协调写字速度与卷面的美观度。字可以写得不好看,但最好不写连笔字,建议有意识的训练写字速度。
细化答题量和答题时间。最好的状态是不管什么题目,11页答题纸我们都恰好答满。150分值的题180分钟完成,1分值平均用时1.2分钟,我的字速每分钟35个。则一份值的题大概对应40字,一道5分名解的时间最多不超过6分钟,最多写210个字。B5答题纸我每行可写30字左右(左右留出部分空白、间距适中更美观),每页是20行,也就意味着5分名解是7行字,而30分的历史论述则需要至少两页答题纸。答题的时候自己自然有所把握,考场上的大忌就是前面的基础题目耽误时间过多而最后的论述题只是一带而过。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答题思路和注意点,它们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大家的基础足够牢固。
切忌长篇累牍,而应重点突出,你的每句话、每一层意思都应成为得分点。
答题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任何一道题都答得眉眼分明。动笔之前,你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想到从哪些角度来分析面前的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把话说得圆满。
提高知识点的密度,而这依靠积累和梳理书中的有用信息。在大家都写满十一页答题纸的情况下,一般而言,知识点越丰富、切入的角度越多则越容易拿到高分。这意味着每一个要点都不多写,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知识的迁移能力。很多情况下,你的笔记里也找不到某一试题的答案,你需要灵活调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而这需要的是你后期对知识的敏感度。
关于考试心态:不夸张的来说,考试时最好有种如狼似虎,唯我独尊的状态,就是不放弃任何一道题目,任何一个可能的得分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而不要唯唯诺诺
5.复试:
我准备复试最直观的感受是:复试的压力远大于初试。初试时我们“无知无畏”,奋力一搏;而复试则必须稳扎稳打,以少犯错误为主。初试成绩公布后就应该开始准备,针对可能的问题组织中英文答案,自己模拟练习。针对初试高分的同学,我的建议是看看高分被刷的案例和教训,自己多反思,有哪些致命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比如撒谎。教授尤其重视专业课问题,他们会让你抛出你感兴趣的话题、想研究的方向,但也会就你的回答追问下去,因此要对自己想说的内容足够确定和熟悉。
(4)结语
关于考研,这篇文章只能就我想到的一些问题泛泛而谈,大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更多棘手的问题,需要大家一个个克服,排除这些不确定性。我衷心祝愿考研之路上的各位乘风破浪,如愿以偿。
个人简介:张羡一,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朝鲜语专业的应届本科生,19年研招考试中报考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该专业的国内排名复旦与北大并列第一),现已拟录取。初试总分413位居第一:政治74,英语81,国关史123,国关理论135;其中政治,国关史,国关理论都是参加复试学生中的最高分;复试成绩89分也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