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经历
葛缙 海洋学院 2015级 生物技术
成长经历
其实我的大学经历一点也不上进。
大一的时候有些茫然。高考考砸了,砸得班主任对我的志愿无话可说。还记得高考志愿试填的那一天,我拿着填好的计划志愿给班主任看,他愣了一下,望着我,眼里的复杂让我不想去懂。娘看着生物科学类录取通知,哭了,我没哭,我望着她哭。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淡定地接受来到威海,参加班会,适应大学课堂,努力让自己开朗乐观,守着那么点百年名校带来的骄傲,却终于在一次高中群聊天里,隔着屏幕哭了,我哭得真伤心。
你看,我的大学起点一点都不正能量,只有抱残守缺,自欺欺人。
然而,我还是让日子一天天过下来了。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很适应大学的生活和节奏,成绩看着也越来越好,接下来应该是一系列逆风翻盘的故事吧。
可是我偏不。
我想出国,大一开始下的决定,懵懵懂懂,在接触了一些留学中介后,了解到数据处理是个好方向。微积分课上张玉森教授提了一个专业,叫生物统计。这印象让我在大二发现自己对实验课的单方面热情在一次又一次困倦中几近耗尽时,发现这或许是个跳出实验室的好途径。
我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但不想记忆力只用在背诵记理论和实验步骤这种因循守旧的事情上。直白点,就是一个能记住很多事情和经验的人不想被记住的事情束缚,真的很想自己去设计过程,产生点新想法。
又过了近乎混日子的大二下和大三上学期,中间去了一次加州大学伯克利,发现孤身一人去美国似乎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跟日本室友交流真是长见识。就是这课啊,得耗神仔细听,耗时间去适应。我好不容易期末和课堂测验上到九十了,可是刚来时的测验分数太低,计算最终成绩拉后腿啊。
后来申请哈佛大学,招生官特地邮件跟我要了伯克利成绩单,我当时是崩溃的。果然拒信里委婉表达了我的综合能力在申请池中还不具备足够竞争力以脱颖而出。
这是我的大学第一课:如果拥有了一次机会,想让其利益最大化,就从准备到过程不留一丝遗憾。
我只知道了生物统计,但不了解专业设置的问题,毕竟我并不是想成为研究统计的人,我要的是统计的价值,在社会应用中的实际价值。因而,在中介的建议下,我自己联系去了江苏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刚去时正值省内出现新型流感病毒,全部门加急实验,第一天过去就站了半天,第二天过去站了几乎一整天。没有人特意教我什么,带我的实验技术员听我问什么,他耐心答什么。
所有人的实验习惯都很好,实验室环境有序而干净,当时每天进行的每一项实验都是指向性极为明确的,总结起来叫做:全面认识新型流感病毒的分子和流行病学特性。跟了将近一个月,我切身体验到什么叫公卫人的责任。
一次技术服务送来了一个样本,病人亲戚都到办公室催结果。分子检测的时间几乎固定,即便送样后立即检测也缩水不了太多时间。表示甲型的曲线刚出循环数就去通知结果了,同时收获的还有病人刚去世的消息。
就三个小时,一条命没了。
你看,人力终有时而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祖宗真是慧眼识天下。
离开时,我看到办公室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肠道病原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是我的大学第二课:很多事情就跟生物实验对象一样,个体差异一直存在,能看到的真相一定不是最真实的,如果永远没有代入感,那就多一些责任背自己身上,重压之下必有潜力爆发。
后来么,我又在暑假和大四上学期又来实验室做志愿者,遇见了两个中科院联合培养的小姐姐和一个市第一医院来培养实验室技能的小姐姐。
终于有小伙伴了。
到了科研立项的时候,我烦恼许久,海洋学院几乎没有专业做生物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老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选择教生态学的李玉春教授作为指导老师。李老师学术地位高,见多识广,初次见面就跟我交流近俩小时,于是我被忽悠自学ArcGIS操作,直接后遗症就是在课程极多的大三里,这课题大半年没进展。等我寒假熬过苦尽甘来之后,就发现当初的我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李老师一看我基本操作可以了,就让我跟实验室学姐们多交流。
嗯,收获众多硕士博士前辈友情。
这是我的大学第三课:人啊得多做事,趁着有磨的资本,即便被人忽悠了,但往往最终收获绝不是柳暗花明就能概括的,一项技能往往受益的是一辈子。
既然科研立项数据分析相关的研究都做了,那老师就不改了吧。毕业设计就自然还是在李老师手下换个课题挑战下好了。这课题,李老师只给了“找到影响北社鼠物种分化的主要生境因子”,用什么分析,实验设计怎么做,“你自己多读点文献找找吧”。
整个毕业设计成了我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寻找数据分析方法。中途收获李老师实验室各位学长学姐众多教导。
出结果了么?当然出了,数据分析过程还成功结合了我的研究生课程。李老师很开心,他一直放手给我自己完成,却担心我没结果得换课题,所以他很乐意给我个高分。
我也很开心,毕设答辩却给了我一闷棍,向来上台演讲无所不利的我因为超时加专业不对老师专业,分数差点垫了底。
这是我的大学第四课:万里长征是快到终点了,这时候找不着北就得不偿失了。何为君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过了深渊和薄冰,随时随地还是会大意掉下去。
你看,这大学四年,除了三年奖学金,近乎毫无亮点,这样一个人哪来和人分享交流的资本呢。
若说这最大收获是什么,那应该是我确认了一条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路,虽然这路长远点看还没怎么修好,最起码,我已经知道可以往哪几个方向修。
申请难题
我的申请其实算早的,但硬是被国内和国外的成绩单认证机构给拖了。2018年突然换了国内成绩单认证机构,国外WES对中国学生成绩单的认证效率也随之下降。我拖了将近半年时间,在今年年初的1月7号才完成认证。所以成绩单认证需要自己掌握时间,必要时发邮件去催。
建议分享
专业选择:尽量申请对口专业,有了高的GPA就可以申请心仪的学校,适当做点科研,哪怕没什么个人想法但有好成绩,照样可以被录取。如果跨专业,绩点要高,同时要去找申请专业对口的课外实践,在文书中一定要表达为什么要转专业,如果理由不足以说服招生官,哪怕绩点是满分都会被刷,当然被刷的节奏没有那么快,毕竟高GPA就是王道。
语言准备:尽力早一些准备语言类考试。托福有效期两年,GRE五年。英语一定要好,托福就是得听力者得天下,建议先考知道主要问题,找出主要矛盾,下次解决就好。GRE么,我觉得还好,如果逻辑思维不太好,GRE要花大功夫。申请专业是文科的,作文一定下功夫,申请法律和商科专业的,很多项目要求提交GMAT成绩,GMAT对逻辑要求更高,可以先了解一些。
不过,托福、GRE高分并不代表就能在美国生活的好,语言最本质的目的是交流,不会说就等于没掌握这门外语。
经济能力:如果想出国,家里又没经济条件的,建议申请公派出国或国家基金;或者申请奖学金或助学金,美国私立大学比较有钱,可以尝试申请金钱资助。不过有些专业看到申请奖学金会降低录取几率,自我权衡。
如果自费出国,家里经济条件一定要富裕,在美纽约读硕士的花费一年差不多50万人民币,其他城市20-30万人民币。现在汇率又涨了,注意考虑经济问题。
交流习惯:欧美国家各种机构提供的是服务,所有常见的信息和问题在对应网站上都能找到,尽可能自己去网站上浏览。如果不熟悉,一定发邮件去问,邮件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准备心态:尽早准备,只要提前准备,一切都会比较轻松。我是全程一个人在签约中介的文书指导中完成申请的,每年九、十月份大多数专业秋季入学申请通道就开了,春季入学的申请是每年二、三月份,尽力第一时间递交申请。需要成绩认证的,注意把握好时间,现在国内的认证机构略有坑爹。
如果有小伙伴陪着一起申请的话心态会轻松些,孤军奋战感几乎无法避免,尤其山大整个出国氛围并不浓重。
中介选择:在打算出国后,会有一系列中介打电话联系学生,这很正常。除了英文书面表达能力极强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中介来督促申请。但中介选择要慎重,我娘最先了解的中介在南京的分公司倒闭了,幸好我没赞成签约。中介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不要推诸门外,自己去筛选判断。
个人简介
2015级海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葛缙,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专业录取。